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遵循
2025-09-11 10:45:05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系统回答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新时代重塑城乡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是创新发展了城乡共同体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城乡关系演变规律,认为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形态,强调“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毛泽东同志在论述城乡关系时,强调“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邓小平同志强调城乡之间的互动,指出“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从城乡共生的角度,强调“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这不仅创新发展了城乡共同体的理论,而且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要看到,这种城乡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有机整体,其本质就是城乡共同体。在城乡共同体中,城乡平等、开放和互补是其形成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城乡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建共享是基本特征,城乡共同繁荣是发展目标。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城乡平等、开放和互补,就谈不上城乡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和共建共享,也就难以实现城乡共荣的目标。城乡共同体既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也是一种发展共同体。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医疗、文化、治理、生态等共同体建设,就是城乡发展共同体在各领域的生动实践。
二是提出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演变的高级阶段。随着发展阶段和条件的变化,城乡关系也将随之改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重塑城乡关系,并根据形势变化对如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出新的要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体现了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对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出新的概括,提出“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体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要求。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体现了工农城乡之间的互促互补关系,全面融合体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特征,而共同繁荣体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和共同富裕的要求。其中,共同繁荣是城市和乡村的普遍繁荣,“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2020年,中央又根据新形势提出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其中,将“全面融合”调整为“协调发展”,这一表述的变化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反映了认识的逐步深化。融合只是发展手段和途径,而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机会公平和资源配置均衡,符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总之,关于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想与时俱进,明确了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和重塑城乡关系的基本方向,是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大创新。
作者:魏后凯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