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隆国强呼吁:应尽可能让出口型企业留在国内 详情

隆国强呼吁:应尽可能让出口型企业留在国内

新浪财经 / 2018-04-01 17:41:05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于2月2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出席并演讲。
 
  隆国强表示,我国正处于比较优势的转换期,新技术革命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极大影响。他以纺织行业为例称,新技术的发展很可能让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变成资本或者是技术密集的产业。而这个转换能否发生的前提有两点,一是机器是不是足够聪明可以替代人。二是机器替代人以后,经济上是否更合理,成本是否足够低。
 
  他认为,如果上述转换得以发生,那么未来会出现三种情景:一是继续有一部分产业向更低成本的经济体转移;二是很多出口密集型产业,因为采用了新的机器和新的设备,留在了国内,但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因为技术进步,生产的个性化更加贴近消费市场,产业就不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是回流到了发达国家去了。“我们要争取第二个情景,就是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出口型企业能够留在中国”。
 
  “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去之前来实现转型升级。一旦转走了,跟着配套产业也走了。你想把它再吸引回来,我觉得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要有紧迫感”,隆国强表示。
 
  为此,他提出,第一,需要大力促进机器人(20.890, 1.08, 5.45%)产业的发展。第二,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而不是转移、搬走。第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让新一代的劳动者适应产业变化。第四,提高物流体系效率,保持出口大国地位。
 
  以下为演讲摘编:
 
  隆国强:我向大家报告的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假说。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我国比较优势转换条件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保持国际竞争力;第二,新一轮技术革命如何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第一,我国比较优势转换条件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保持国际竞争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出口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跨国迁移的特性,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历了从高成本的地区不断向更低成本地区持续迁移的过程,从欧美转到日本,从日本转到亚洲四小龙,从四小龙再转到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其实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个时候,恰逢在东亚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四小龙向更低成本地区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强国贸易政策,鼓励出口型外资的政策等等,使得我们承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后来居上。我们不仅承接了很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服装、纺织等等,还承担了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比如富士康。
 
  但是在中国的环境,本质上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增值环节为主,这样就使得我们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意义来说,因为我们承接了出口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我们源源不断的能够产生外汇来支撑工业化,消除了通常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外汇缺口。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在过去40年推进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有全局意义的。
 
  今天我们再观察一下中国的出口,还有将近一半是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其实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寻求更低成本的面向全球的出口加工基地而转移过来的。
 
  中国正处于比较优势的转换期。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后,劳动力成本快速丧失,人均GDP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48美元,达到了去年的四五百美元。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大大的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像东南亚国家等等,我们的出口密集型产业是他们工资的5倍左右。所以我们这种低成本的劳动力传统的优势,正在快速的削弱。
 
  一些企业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已经开始向外转移,寻求更低成本的加工基地。与此同时,传统的优势在削弱,但是一些新的优势正在形成。包括我们有比较充裕的资本,有质量红利,还有很齐全的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低成本的创新,这些都是在供给侧,从需求侧来看,大市场对于产业升级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中国会不会重复其他的一些先行经济体走过的老路?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的向外转移,我们自己出口部门参与全球竞争,继续为我们创外汇的部门开始向一些传统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当然这个是不排除的,像钢铁、石化和汽车。但是我们会看到,这些部门长期以来是被我们视为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所以采取了进口替代的战略,高度保护,甚至是民营企业准入的限制。
 
  直到今天,还有大量的国有企业集中在这个部门,这个升级的路并不是非常容易的。我更多的是探讨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的转型升级问题。我们观察其他国家可以看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过程当中,大量的中低端产业转走了,留下一小部分通过提高质量,通过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品牌等等,会留下一些中高端的劳动密集型的东西。我们会怎么样?如果没有新一代技术的革命,可能我们也很难避免这种调整。但是今天我觉得,我们考虑新技术的革命变化,也许会有一些新的途径的出现。
 
  第二新技术革命如何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们观察一下纺织业,它长期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764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和制造了珍尼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今天我们再来看纺织工业,可能很多人的印象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今天我调研过很多的企业,所谓的纺纱企业,其实已经彻底的转变成了一个资本密集的产业。一个车间里面见不到几个人,他们不是在生产线上,而是出现问题再进行维护。也就是说,随着技术进步,纺织业告诉我们说,很多的产业的特性会转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变成资本密集,甚至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其他的产业会不会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变成资本或者是技术密集的产业?我觉得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就是机器是不是足够聪明可以替代人。另外就是在经济上来说,机器替代人以后,是不是在经济上更合理?成本足够低?
 
  在近些年,随着IT技术的进步,很多机器开始有了学习的功能。很多我们认为机器干不了的事,今天我们会突然发现,机器干的比人更好。就像AlphaGo下围棋一样,人现在已经彻底下不过AlphaGo了。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里面,机器替代人的过程,你会发现,一旦采用了这些工业机器人,它的稳定性、质量的控制,比人做起来做得更好。一旦会做以后,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比人做得更好,而且它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且这个过程刚刚开始。
 
  随着IT技术的进步,可能会迅猛的推进。机器人的成本也是在快速的下降,我们都知道IT产业里面有摩尔定律,其实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也会有类似的。我看到一些预测,比如10年以后,成本会降低一半,工业机器人,也会表现为成本快速的下降。所以我们看到,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大幕实际上已经拉开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思考,可能在未来,有相当多的所谓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能就变成了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在国内我们已经看到了新技术的革命带来的变化,比如说富士康,原来在大陆投资,就是看中大陆的劳动力。但是他从2014年开始提出来,要搞一个百万机器人的计划,他自己设计和生产机器人。还有其他很多中小企业,我们调研也看到,上海有一家企业有2400人,买了机器人以后就变成400人了,是以前的六分之一。但是这些人和以前不一样了,不是普通的手工劳动,更多的是技术性的,是维护机器了,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个就是技术进步以后,导致的制造服务化、个性化,像青岛红领开始,一个传统的服装定制企业,一开始是定制的。还有进一步是企业探索智能化、工业4.0。这些都会对我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及最后改变产业特性。
 
  如果说这种情况发生,未来肯定有三种情景:一是继续有一部分产业向更低成本的经济体转移,假如说没有这么多的技术进步的变化,这个可能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二是中国很多今天的出口密集型产业,因为采用了这些新的机器和新的设备,它留在了中国,但是它转型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三是因为这种技术进步,生产的个性化更加贴近消费市场,就可能不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回流到了发达国家去了,是贴近市场的。这个苗头也有,比如国内就有一家江苏的企业,是为阿迪达斯做代工的。2015年他们做了计划,签了协议,要在一个小城镇,克林顿的老家建立一个工厂,21套全自动的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只需要一个工人,就可以独立操作,制造成本因此就会大幅度下降,他测算是33美元一个劳工的成本,这些算下来,生产量足够大,可以满足阿迪达斯美国的销售。这三种情景都是有可能的,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争取第二个情景,就是我们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出口型企业能够留在中国。
 
  怎么才能实现情景二?首先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中国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长期来看需要和国际市场进行交换。交换什么?把我们的体力和智力卖出去,换回我们短缺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自然资源。所以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留在中国,对于我们实现现代化目标,高质量发展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去之前,来实现转型升级。一旦转走了,跟着配套产业也走了。你想把它再吸引回来,我觉得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要有紧迫感。
 
  第三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一是需要大力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就是让它变得更聪明、更便宜。这既需要我们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在我看了看,有65个城市说要设立机器人产业园,就是各地已经看到了这个市场机会,中国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是全世界最大的机器人销售市场,2016年增长了60%多。除了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要鼓励这个产业的国际合作,推动整体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来装备我们的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
 
  二是支持我们的企业设计投资,帮助解决设备投资的融资难问题,采取税收优惠安排等等,鼓励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而不是转移,而不是搬走。
 
  三是针对这些已经出现的新的需求,我们调研这些企业,反映的很突出的问题是人不行,变成机器替代人以后,需要新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是技术工人,是工程师,需要会编程,会维护设备,我们的人力资源本身目前还不足以支撑。所以刚才好多同志讲到我们的教育、培训,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让我们新一代的劳动者能够适应这种产业的变化。
 
  四是提高物流体系效率,保持出口大国地位。否则的话,他就在美国生产了,为什么还要在中国生产了运过去?如果我们有了高效的物流体系,时间快,成本低,有了高效的物流,才有可能保持各种出口大国的地位。现在有很多对未来产业格局的研判和预测,其中有一种可能就是未来可能变成生产的本地化。就是因为柔性化生产,3D打印等等贴近市场。我们怎么能够在未来的格局当中中国还能保持一个出口国家的地位?除了我们生产成本要低,物流成本也要降下来,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进行改革的。
 
 
  除了这些举措,这个问题如果变成一个现实的问题,其实会引发很多重大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假如说中国对外产业转移速度不像预期的那么快,我们想一想,很多发展中国家眼巴巴的看着承接中国的产业。我们过去这些年有很多重大战略的判断,以至于说全球多极化。如果中国对外产业转移大大减缓了,多极化的进程会不会减缓?我们很多重大的对外战略是不是要好好再思考?另外比如说全球价值链,到底是全球化还是区块化?甚至是本土化?还有一些就是机器替代人以后,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工人转岗等等,所以是一个技术变动的小蝴蝶振动出来的,很多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的。
 
  我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