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刘伟: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节点 内需市场亟待深入挖掘 详情

刘伟:中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节点 内需市场亟待深入挖掘

河南日报 / 2020-10-19 12:06:13
10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怎么看与怎么干的问题,接受记者采访。
 
新发展格局是经济发展新阶段背景下,重塑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刘伟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节点,正处于重要战略调整和重大战略机遇期。中国GDP总量去年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距离现代化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同时,在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从国内来讲,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问题。从国际上讲,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某些西方国家采取战略性的、全方位的阻碍、干扰甚至是打压,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进一步的困难挑战和不确定性。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还有一个严峻考验,就是我们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刘伟指出,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从靠要素投入为主带动经济增长,转向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带动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现代化经济体系又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推动的。当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就是要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分析新发展格局提出的主要动因,他指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采取的适应之道,从长远来看,还与中国推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一脉相承。在他看来,新发展格局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下中国寻找新优势、重塑新竞争力的过程。
 
刘伟强调了国内循环的重大现实意义,指出国内循环是根基,做强产业链是核心,创新驱动是关键。只有真正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不再受制于人,才能在循环中获得真正的主动权,让中国经济真正强起来。他说:“提升产业链的核心是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循环起来;另一方面是制度创新,提升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可能真正形成统一的市场循环。”在他看来,加强基础创新,打破“卡脖子”的堵点非常关键,困难和压力十分巨大,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强力攻关。国内循环的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要打破掣肘,实现市场化、一体化、法治化。
 
刘伟指出,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非封闭的自我运行,不要开放。而是要推动开放升级,以“一带一路”作为抓手,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从而更加深入地参与和搞好世界竞合关系,带动和引领世界经济。在双循环过程中,既要更好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统一布局、组织协调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既要夯实基础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刘伟还强调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指出面对国内国际的双重挑战,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闯过关口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它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技术问题,归根结底是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经济发展优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和全球产业链重要枢纽,大而不强的现状突出,稳链、延链、强链任务艰巨。刘伟说,强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国民经济高质量的根基。稳是基础,强是关键。刘伟指出,要想“稳链”,首先要有底线思维,主动疏堵。
 
比“稳链”更高的要求是“强链”。刘伟认为,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各自发挥最大的效用,才能让双循环真正畅通起来,“国民经济要动起来,供求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要通过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的协调,有机地联系起来,协调地动起来。”
 
刘伟解释说,我们讲循环,实际上是指再生产,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要畅通起来。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就是要在更高质量、更有竞争力的基础上,使产业之间、各个环节之间,能够循环畅通连接起来,并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供求之间总量和结构的均衡。从这个角度来说,产业链和供应链在高水平、高竞争力基础上的畅通和循环,是形成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市场基础,没有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畅通就没有国内大循环的可能。
 
刘伟强调,新发展格局要以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我们的市场庞大,体系齐全,具备以国内大循环立足的空间和条件。在他看来,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亟待深入挖掘。通过政策稳定投资积极性、释放消费潜力将为中国新发展格局提供持久动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