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曹远征:对疫情的经济学理解 详情

曹远征:对疫情的经济学理解

人大重阳 作者:曹远征 / 2021-03-01 10:29:25
2020年,世界经济出现了历史性衰退,是继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最大的一次衰退。衰退源于疫情,如何理解疫情成为核心问题。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危机,本次疫情引发的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涉及到人类的生存,是百年以来未曾遇到过的危机。疫情不仅从外部冲击着经济,而且内生于经济活动本身,已超出了我们的人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往的经济危机中找到答案线索。历史上确实曾发生过外部冲击导致的经济危机。例如自然灾害和地缘冲突。但是冲击通常是偶发的、一次性的,甚至是短暂的。当冲击过后,经济会回归正常轨道。与此相对应,国外的经济危机大多是内生矛盾引起的。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扩张跟不上生产的扩张,生产过剩就成为周期性现象。再如,在当代经济中,以杠杆伸缩为标志的金融周期也成为常态。而人类经过长期经济活动实践,已形成了控制办法,至少是找到了应对思路。前者表现为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宏观调控,后者表现为以控制杠杆率为核心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然而,新冠疫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它伤害的是人。当人类遇到生存与毁灭问题,且当下迫在眉睫时,问题就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它有两层相辅相成的含义,从经济学角度观察,人是劳动力,是最活跃的基本生产要素,构成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从社会学角度观察,经济活动最终目标是为人服务的,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意义。而本次新冠疫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伤害了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当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不能自然进行时,不仅经济活动失去了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经济活动丧失了意义。由此,使深藏于经济活动背后的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意义走到了前台,不能把劳动力再生产视为一个只要给足薪酬就能生产的确定性自然过程,而是一个关乎生命的社会过程。换言之,只有加以干预、控制疫情,才能稳定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条件,才有经济活动的可能及意义。它改写了经济学的前提,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这意味着抗疫不仅内生于经济活动,而且抗疫政策就是经济政策,由此诞生了新冠疫情经济学。
 
在疫情经济学下,我们考量问题就和过去不一样了。在疫苗和特效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物理性隔断依然是抗疫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疫苗反而变成了物理性隔断的辅助措施。然而,经济活动是需要互联互通的,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互联互通是世界规模的。于是,两者之间形成了悖论,这种社会性公共政策的成本就是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变成了抗疫政策的代价,由此产生了政策决策的艰难性。抗疫还是经济增长成为眼下必须要做的抉择,犹豫不决由此而生。犹豫不决不仅会导致抗疫政策执行困难,甚至会错失抗疫最好的窗口期。通常看来,疫情蔓延终究会影响经济,经济政策还是要服从于抗疫大局,成为从属性的政策安排,表现为疫情期间的经济政策方向就是对冲经济衰退,它构成了抗疫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手段就是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
 
但是,第一个悖论导致了第二个悖论的产生。疫情尽管同时影响着经济的供需两端,而随着疫情的蔓延,供给端因停工停产而受到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需求端。传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需求侧改革,其手段是以总需求管理为目标的。这种需求管理政策是不能完全对冲因停工停产引发的供给端下降,其结果是宏观经济政策极度扩张,而经济衰退依然存在。一个新的悖论就产生了。在新的悖论下,人们发现抗疫经济政策不应仅仅着眼于短期总需求下降,更应关注长期供给能力的维持。换言之,传统宏观经济政策由此变为以抗疫为主的纾困解难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对弱势群体、基本民生行业和市场主体进行纾困,保留未来经济增长的种子,维持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这时传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就变为以纾困为主的抗疫经济政策。
 
从疫情发展可看出,疫情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各国疫情发展的区别仅仅在于正态分布形状的不一致。从政策制订的角度讲,如果疫情服从正态分布,政策安排就可以随着这一正态分布的阶段变化而进行重心的调整。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疫。疫情初起时,不惜代价控制疫情是经济政策的重心;第二阶段是纾困,当疫情蔓延并走向高峰时,为了避免对经济社会的过分伤害,需要铺上安全垫,对弱势群体、民生行业和市场主体进行帮扶。纾困成为经济政策的重心;第三个阶段是重启,当疫情得到控制并基本平复后,重启成为经济政策的重心。重启既包括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恢复,也包括以规则为中心的制度重建。经济重启后宏观经济政策回归常态。需指出的是,政策逻辑是随着疫情的演变而演变的。这是因为疫情对经济表现起到边际引领作用,使经济政策基本处于被动应对地位,视疫情变化亦步亦趋,相应就会出现两种政策状态:一种是正常状态。如果疫情按照预期的正态分布发展,经济政策可按照前所述及的三个阶段进行安排。另一种是非正常状态,如果疫情持续得不到控制,超出人们预期,原先设计的政策工具箱开始见底。而一旦抗疫经济政策弹药耗尽,抗疫政策不再具有系统性,不再是整体、连续、协调的状态,而变成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可捉摸状态。
 
综上,从抗疫整个逻辑来讲,缩短疫情的持续时间是保持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把全球现有的抗疫模式总结基本分为三类:
 
一类是区域阻断式空间遏制。以东亚地区为代表,中国最为典型。基本特征是,在疫情单点爆发的初期立即空间阻断,避免向全国蔓延。与此同时,操作非疫区医疗资源到疫区扑灭疫情。其优点在于疫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其缺点在于经济短期下降幅度比较大,甚至有脱轨的风险。但疫情一旦控制,V型反弹的概率也比较大。
 
第二类与一类模式相反,即事实上的群体免疫模式。以瑞典为代表,瑞典曾经倡导自愿原则,不进行社会性的强制隔离。该模式的好处是经济短期受影响较小,但长期后果难以预料。事实上,2020年下半年,瑞典也开始抛弃这种模式。
 
第三种模式可称之为阶段性隔断的时间缓和模式,现在逐渐变为主流。主要以美国为代表,通过阶段性的隔离和放松,在疫情防控和经济衰退之间寻求平衡。从目前情况看,该模式实施有相当大的难度。由于对阶段划分以及强制割断政策力度掌控不力,容易造成W式摇摆,甚至有可能造成失控,从而使经济衰退时间更长,复苏更为艰难,使经济呈现为L型或U型走势。从全球来看,疫情发展到今天,使阶段性隔断的时间缓和模式逐渐成为全球主流抗疫模式,它是在生命代价和经济代价做一个权衡。如果不采取公共卫生措施,疫情会出现很高的峰值,如果采取以隔断为代表的公共卫生措施,疫情会变成一个平缓的正态分布。在经济方面,如果不采取任何的宏观经济措施,经济衰退也会在短期内达到峰值,衰退深度会比较大。但如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衰退的深度就不像想象的那么严重。由于公共卫生措施与经济衰退在短期内存在替代关系,需要在生命代价与经济代价之间进行平衡,两者间的均衡点就在公共卫生系统负载量上,即不出现因疫情严重过载使公共卫生系统崩溃的现象疫情。在公共卫生负载量之下,不需要采用过度强制性的隔断措施,经济的互联互通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存在,从而经济衰退也就不是很严重。这就构成时间缓和抗疫模式的框架,其核心是平滑峰值,不仅仅是疫情峰值,也包括经济衰退的峰值。由此,平滑实际上是在时间轴上拉长过程,以疫情持续时间为代价,在避免疫情过分严重导致生命损失的同时,避免衰退过分严重导致的经济损失。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是均衡,以公共卫生负载量为均衡点的生命代价与经济代价的权衡,成为疫情经济学的出发点,构成抗疫政策安排的逻辑。当前,疫情的发展趋势仍然令人担忧。虽然疫苗在大量投入使用,但疫情仍在快速流行,加上病毒又在发生变异,疫苗的使用效果还有待于观察和检验。这意味着至少在2021年上半年全球疫情还会延续,全球经济还会处在疫情阴影的笼罩之下。
 
本文摘选于1月15日,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曹远征,在人大重阳主办的“中国经济金融与世界局势”系列直播活动的演讲!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