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刘世锦:做好三件事对“十四五”开局至关重要 详情

刘世锦:做好三件事对“十四五”开局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3-04 10:15:47
 
做好三件事对“十四五”开局至关重要
——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中国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经济增长也经历着关键性转型,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速,背后是增长动能、经济结构、制度规则的全方位转换。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面临着双重挑战,要解决好由中等收入阶段跨越到高收入阶段特有的问题,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到自身合适的位置。“十四五”时期的改革,就要从挑战的压力下突围,踏上高收入阶段的台阶。
 
新增长动能主要在都市圈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您认为需要优先做的三项工作是什么?
 
刘世锦:“十四五”开局之年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优先做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步伐。今后甚至更长一段时间,70%-80%以上的新增长动能都在都市圈和城市群。
 
第二项工作是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今后10-15年时间,中等收入群体应力争实现倍增,由4亿人增加到8-9亿人,这不仅可以扩大消费,还可以扩大投资,同时能够培育大量的人力资源。
 
第三项工作是加大基础研发和源头创新的力度。最近都在讲“卡脖子”的事,在我国的经济循环中,存在一些瓶颈。基础研发能力不强是很大的问题,需要加快解决。这三项工作要加快做,对于“十四五”开局至关重要。如果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今后的发展就会有一个好的基础。
 
调动潜在的经济增长动能
 
中国经济时报: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政府来说,如何继续扩大就业岗位?
 
刘世锦:政府稳就业最重要的是把潜在的经济增长动能调动起来,还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和就业是高度相关的。
 
在房地产、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长期结构性潜能逐步消退后,“十四五”期间要发掘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我们提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通过更高的集聚效应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
 
“3”指实体经济方面要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新的三大短板:第一个短板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主要是基础产业领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性垄断、竞争不足,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全社会降成本。第二个短板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扩大人力资本。第三个短板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这是我们内循环中的“卡脖子”环节,补上这个短板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卡脖子”问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牢基础。
 
“2”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这是全球性且中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与中速经济增长期相配套的新增长动能都在这里面,新的就业机会也在其中。如何把结构性潜能调动起来,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这些潜能就看得到、抓得住。同时也能创造出和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的机会,不断提高就业的质量。
 
企业应注重绿色投资和技术研发
 
中国经济时报:企业发展依靠精准长远的市场预见力。对于广大企业来说,未来最具有投资潜力的领域有哪些呢?
 
刘世锦:每个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在市场上寻找投资机会。中国任何领域都有投资机会,但投资机会的大小,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我希望广大企业家注重绿色投资。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作出庄严承诺,就是“30·60”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提出来以后,对我们国家是非常大的挑战。中国的人均碳排放已经超过7吨了,英国和法国的人均碳排放要低一些,但我国的人均收入才1万美元,下一步我们要提高到2万、3万、4万美元。
 
“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我国的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提高到人均3万-4万美元,但我们的碳排放不能再增加了。“既要马儿跑得快,马儿又不能多吃草。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还是要换技术,发展一批绿色技术,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生产效率比较高;二是少排放、零排放;三是低成本。技术将会带动中国的创新,还能带动大量的投资。
 
现在已经形成一些市场热点,比如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绿色发展技术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后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包括传统的企业都要进行绿色化改造,比如煤矿现在已经开始绿色挖煤,钢铁已经开始绿色炼钢,这些领域中的潜力都非常大。我们的企业家已经关注到这些领域,相信在这些领域可以促进创新,投资也一定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