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杨伟民:2021年中国经济走势特点及2022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 详情

杨伟民:2021年中国经济走势特点及2022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

新浪财经 / 2021-12-03 13:09:54
  新浪财经2021年会暨第14届金麒麟(论坛于12月2日在线上举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出席并演讲。
 
  杨伟民在演讲中对今年的经济走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今年经济走势有三个特点:
 
  一是三大产业均衡恢复;二是内需稳步恢复,外需增长很快;三是物价、就业、收入稳定,人民生活得到保障。“今年对物价上涨我们的预期目标是控制在3%左右,应该完全是可以实现的。”他说。
 
  但杨伟民也表示,从领域来看,中国的经济恢复并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外需明显好于内需,上游产业明显好于下游,大中企业明显好于小微企业,上半年工业明显好于服务业。
 
  同时,他谈到,也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从时间来看,三季度经济恢复出现了新情况,恢复的步伐放缓,三季度增长只有4.9%,两年平均下来是4.9%,也是4.9%,三季度当季比二季度回落了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回落0.6个百分点。”
 
  不过杨伟民也指出,今年的经济仍处于疫情冲击和疫情冲击的一个修复期,上述出现的不均衡是必然的,不必太担心。
 
  对于三季度经济恢复的放缓的原因,杨伟民表示,主要是三个循环不畅叠加。
 
  一、房地产投资疲弱,导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出现了负增长,它是历史罕见的。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增幅逐月下滑,7月份房地产新开工施工面积出现负增长。深层次的原因是过去以房价为龙头,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基建三角循环来拉动增长的模式需要转型了。这是长期问题在短期内的一种反映。”他说。
 
  二、缺煤、缺电、限电带来制造业增长放缓。缺煤及煤价(上涨)是缺电的原因之一,同时因为电力生产和消费具有时空的同步性,发电减少,还有一个原因是限电的结果。
 
  三、疫情多点散发,导致服务业的增幅,也就是第三产业的增幅放缓。
 
  除此之外,杨伟民也谈到了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挑战,主要有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挑战是经济增长,这是明年最大的挑战。他指出,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再加上突出其来的新冠疫情攻击,我国从高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回落是必然的,“但是现在来看回落的幅度、程度略大。所以,明年要保持经济常态化恢复,应该下大力气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因为高质量的发展也是需要保持一个合理区间的经济增长速度。”
 
  他强调,实现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是推动发展的主体,没有政府的推动,企业很难实现发展。“所以,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来看,政府要加大推动企业发展的力度。监管是让企业更健康、更规范地发展,并不是说不发展”。他说。
 
  第二个挑战是疫情。疫情还没有过去,明年仍然要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
 
  第三个挑战是房地产。杨伟民指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并不是短期的,如果没有疫情冲击,房地产的风险迟早也会开始显露。
 
  “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基建投资这样一个三角循环已经走不下去。即使不考虑房价调控的因素,房价上涨的动力也已经到了减弱的时期。”他说。
 
  更深层次的逻辑是以人口增长放缓及其人口流动流向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度的不平衡,而这种人口和经济的空间集聚不平衡,它有必然性,在我国这种自然条件差异相当大的国土上,它是必然的,这是一种经济规律使然。
 
  杨伟民指出,现在部分城市的房价已经超出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极限的承受力,对制造业、对创新都构成了影响,特别是对人口长期增长是极为不利的。人口增长减弱,对长期发展是更为不利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要适应新阶段人口和经济布局这样一种趋势。
 
  第四个风险就是能源及其产业结构。缺煤、缺电、限电说明我们还没有做好推动双碳工作的思想准备、体制准备、技术准备、政策准备。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两个关于双碳的顶层设计文件,国务院也做了一些政策安排,比如说增加煤炭生产能力等等。“所以,我相信明年缺煤、缺电带来的制造业下滑的情况应该会扭转。”
 
  第五个挑战是居民消费。他指出,居民消费低,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还不高,这是从整体上来看。如何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合理分配劳动报酬与其它要素报酬的比例,这既是推动共同富裕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它的应有之意,当然也是我们稳定经济增长一个长远大计。
 
  最后,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任务,杨伟民应实现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高供需体系的韧性。
 
  第二个任务,扩大居民消费,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内需格局。
 
  第三个任务是增加居民收入,构建居民收入占更大比例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加强科技的自立自强,提高自主可控技术在技术进步当中的比重。
 
  第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的适配性。
 
  第六,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内外循环的畅通性。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