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孟晓苏:楼市新政还不够 需要改变政策思路 详情

孟晓苏:楼市新政还不够 需要改变政策思路

凤凰网 / 2022-05-23 15:46:34
“ 2022,风云变幻。房地产变革正酣,楼市新政密集出台,市场期待新改变与新进程。求良策以精业、引善政以富民。凤凰网《问渠人物》正式启动【楼市新政系列访谈】,汇聚头部思考者,以“他山之石”刍议新政,攻求璞玉。
 
本期嘉宾:孟晓苏 汇力基金董事长、原中房集团董事长 房地产市场化亲历者“中国保障房之父”
 
Q1 房地产业如何面对“灰犀牛”风险?
 
今年以来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遇到了四个“灰犀牛”事件,其中一个就是“打压房地产业,人为搞垮预期”。
 
如何面对“灰犀牛”风险?是尽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避免其成为“灰犀牛”呢,还是借机打压房地产,让它加快演变成“灰犀牛”呢?上层一直提倡前者,监管机构却执意促成后者。
 
尽管我在前年与去年多次提醒:商品房市场问题不大,不需要采取过度的调控措施。
 
最近又忘记了历史上过度打压房地产的教训,不顾实际疫情冲击,国际经济形势恶劣,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又根据某种错判,打压房地产。把商品房价格的正常上涨当作天大的问题,不惜动用“持续限购”、划“三条红线”管控房企贷款等严厉手段,下重手打压房地产业。
 
其中的失误在于,其一忘记住房双轨制,忽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却把调控重点放到“降低商品房价格”上;其二先用“加杠杆”扩大房企负债率,随后“去杠杆”过急过快,搞“上楼撤梯”,让房企群体性从高处跌落,爬得越高就摔得越重。
 
由于多项调控政策叠加,终于在去年下半年造成“政策合成谬误”,让房地产“灰犀牛”现身。出现了房企资金断裂、楼盘成片逾期、市场销售冷清、土地市场流拍、地方财政困难。
 
更麻烦的是影响了居民的楼市预期,今年一季度和四月份各项房地产指标急剧下滑,让许多相关产业面对市场收缩的风险。
 
由于转变居民预期需要很长时间,预计房地产市场低迷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居民预期减退,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全局。最近看到国外权威机构的预测,认为今年中国房地产将从往年推高经济增长率变为拉低经济增长率。
 
Q2市场还需要怎样的楼市新政?
 
中国楼市的低迷是限购政策和金融紧缩政策造成的,影响很大。最近很多城市制定自己的房地产松绑政策,也会有更多城市跟上,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
 
这些措施继续实施下去,有利于楼市恢复信心和平稳,但还不够。
 
我认为,首先需要增加政策调整的力度;再者要从整体上改变政策思路。
 
2011年开始实行的“限购政策”,按当时说法,是一种有稳于市场运行、不得不采用的措施。但如今楼市基本需求发生根本变化,房价持续上涨的趋势减缓,市场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退”三重压力。
 
为什么还要全国性地坚守限购,仅允许地方政府突破限购呢?
 
我认为需要有一种政策导向,即从整体上要取消楼市限购,个别城市可以因城施策增加限制(比如一些城市认为自己主城区需要有一定限制,可以出相应措施),而不是现在这样——整体限购、各个城市根据特殊情况取消限制。
 
中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房地产政策”,我认为上面所述(整体取消限购、地方因城施策出台具体限购措施),正是需要完善的政策之一。
 
这会使得限制改善需求、甚至限制刚需的情况,都得到根本性改善。
 
Q3 如何防止民营房企陷入恶性循环?
 
“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与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使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早就做出决定。
 
但是在反腐败斗争中,有人采取简单判断是非的办法,把审查问题干部的贪腐行为,转换成审查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使得不少干部对民营企业噤若寒蝉,慢慢形成了行为导向。
 
一些干部纷纷采取“避嫌”措施回避民营企业,甚至宁可不利于经济发展,也要执意避开民营企业。
 
这种做法在对待房地产企业中表现尤甚。
 
比如采取抽贷、断贷、减贷办法,让不少民营房企陷入恶性循环,出现了大型房企群体性垮塌的事件。逼得民营房企纷纷找国企央企组成“联合体”,唯有戴上国企央企的“红帽子”,才能在土地市场上参与拍地,才能到银行申请到贷款。
 
潮流之下这种方式已经被“体制化”了。
 
如何防止出现以上现象呢?这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并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应能提示我们不忘党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义。
 
版权丨凤凰网问渠人物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