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祝宝良:我国产业升级、新动能成长壮大趋势没有改变 详情

祝宝良:我国产业升级、新动能成长壮大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经济网 / 2022-07-11 17:26:40
  日前,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月度研判会于线下线上召开,主题为“2022下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展望”,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祝宝良做主旨演讲。
 
  一、202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2022年1-2月份,我国经济平稳开局。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经济从3月份开始回落,4月份进入低谷,5月下旬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我国经济开始触底反弹。
 
  一是工业生产有所回升。我国工业生产从3月份开始回落,4月份下降2.9%,5月份企业复工复产不断推进,工业生产出现了回升,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0.7%。1-5月份,我国工业增长3.3%。服务业生产受疫情影响大,生产指数从3月份出现负增长,4月同比下降6.1%,5月下降5.1%。1-5月份,服务业生产下降0.7%。
 
  二是需求开始恢复。消费需求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3月份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4月同比下降11.1%,5月继续下降6.7%。1-5月份,我国消费品零售额下降1.5%。投资总体上稳定,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其中制造业增长10.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7%,但房地产投资出现负增长。出口仍保持一定韧性。在4月份出口急剧下降后,5月份后外贸物流逐步改善,外贸企业生产恢复,前期积压外贸订单释放,货物出口增速回升。1-5月份,我国出口增长11.4%,扣除物价因素,出口量增长1%左右。受内需不振的影响,我国进口增长缓慢,1-5月份进口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进口下降8%。
 
  三是就业总体改善。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就业状况出现好转,城镇调查失业率在今年以来逐月连续上升后,5月份开始出现下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四是物价基本稳定。消费需求不足和市场保供稳价共同作用,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价格同比上涨1.1%。工业品生产价格上涨8.1%,虽仍处于高位,但同比和环比涨幅逐月收窄。
 
  五是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持续。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的趋势没有改变。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好。5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1-5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4.9%,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持续,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产品的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六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地区恢复加快。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稳增长政策发力,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前期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生产明显改善。5月份,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2%和1.1%,降幅比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左右。
 
  二、经济复苏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影响经济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中,要尽量区分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本身对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疫情本身的影响包括健康损害和预防扩散等产生的经济影响;应对疫情政策影响包括疫情防控政策和经济社会政策的影响。2020年1月份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和2022年3月份奥密克戎多点暴发都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2020年的影响远超2022年。在疫情得到控制并采取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后,我国经济都出现了恢复势头。但从两次较大疫情发生时,我国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疫情等环境看有四大不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极大挑战。
 
  一是疫情防控难度和成本不同。由于防控难度加大,各地府、各部门必然把防疫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人流物流的管控会力度也会相应加大。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所不同。2020年1月份武汉暴发疫情前,我国经济处于稳定增长阶段。为应对中美贸易战,我国着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实施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大力度减税降费,2019年减税降费超过23000亿元,大幅度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2020年1月份,中美签署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稳定了中美经贸关系。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我国应对2020年的疫情冲击。2020-2021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经济两年平均增长5.1%,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2021年下半年以来,在疫情仍未得到根本控制的情况下,我国出台了有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房地产调控、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政策,政策之多、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出现了各类政策完全正确但叠加后对经济产生“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效应,导致2021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为应对2022年疫情冲击增加了难度。
 
  三是应对疫情冲击的宏观经济政策力度有所不同。2020年4月,为应对新冠疫情,我国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任务,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创设直达基层、直达企业的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发行抗疫特别国债,2020年广义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8.4%,土地出让收入和基金支出也分别增长15.9%和28.8%。2022年,我国广义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仅为5.8%,2022年1-5月份,土地出让等基金收入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也慢于2020年。
 
  四是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明显不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世界各国推出了力度空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新冠疫苗相继研发出来,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自2020年三季度起,世界经济出现了V型反弹,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5.9%。2020-2021年,我国出口量增长15%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以上。2022年以来,俄乌冲突导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升,全球通胀率不断攀升,达到了4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等大国的货币政策加快退出,世界经济开始放缓。国际货币基金2022年4月最新预测,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3.6%左右。与此同时,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在科技、金融、投资、人才等领域制定“小院高墙”战略,不断迟滞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
 
  三、2022年下半年经济基本判断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和2022年5月23日国务院常务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涉及财政、金融、需求、供给等共6方面33项措施的实施,我国经济将逐步恢复。
 
  一是消费会低迷不振,恢复动力不足。经济和就业不确定性上升,居民收入预期下降,预防储蓄增加,借贷消费减少,影响消费能力和意愿。2022年一季度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更多储蓄占比”创2002年有统计以来的新高。中国家庭部门的实际偿债压力大,压制消费能力。2021年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为140.3%、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为15.6%,两个偿债指标都高于美英德法日等主要发达国家。
 
  二是房地产投资需求仍然较弱。从2021年四季度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调整房地产相关政策,通过调降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松绑限售限购政策等支持居民住房贷款需求,通过适度放宽参与条件、修改竞拍规则、推出更多优质地块等方式在土地供应方面给予房地产企业更多利润空间,但“销售弱-回款难-拿地意愿不足-新开工降速-房地产投资回落”的循环尚未打破。
 
  三是出口减速。全球经济增长下行带来海外需求降温、我国部分出口和产业向越南、印度等地区转移等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压力,我国的出口量能达到与世界经济增速持平将实属不易。由于内需不足,进口也会减慢,但货物及服务净出口拉动较2020-2021年1.2%左右的水平会明显回落。
 
  四是制造业投资面临放缓压力。缺芯、缺煤、缺电等问题尚未达到有效缓解,疫情以来又出现了产业链供应链堵塞,人流、物流局部中断。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上游对下游行业的成本冲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更加困难。随着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俄乌冲突带来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和对经济安全的担忧,出现产业外迁的现象,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这些供给问题与需求不足相互作用会抑制制造业投资。
 
  五是政府消费和基建投资应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政府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会加大。政府消费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7%左右,今年两会提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8.4%,明显高于2020-2021年平均1.5%的水平,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左右。基础设施投资会加快恢复,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支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保持稳定,支持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和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相对充足。“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开始陆续实施,各部委近40个专项规划陆续出台,基建项目有较好保障。
 
  六是就业压力较大。经济增速减慢,新增就业会相应减慢。疫情冲击过后,作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的服务业恢复不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七是通胀会温和上升。能源、金属、粮食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物价上涨仍有一定压力。国内煤炭、芯片供给缺口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粮食、猪肉等食品价格也已处于低位,新一轮猪周期或将于2022年6、7月份开启。国内需求相对低迷,价格仍缺乏需求支撑,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难以完全传导到消费端。能耗双控政策调整和煤炭等重要商品保供稳价政策开始显效,能源、原材料价格总体涨幅将有所回落。考虑到2021年我国原材料价格前低后高、消费品价格前高后低,价格基数效应会导致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前低后高、上游原材料价格前高后低。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左右,扣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胀在1%左右,工业品生产者价格上涨6%左右。
 
  四、政策建议
 
  按照2022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加快落实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6方面33项措施,努力在下半年使我国经济达到预期增长目标。
 
  1、稳预期是核心。要切实保护好产权,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好产权,才能保障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动力,减少不确定性,稳定预期。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当务之急,要尽快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要根据疫情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不犹豫,稳定社会对疫情防控政策的预期。
 
  2、财政政策是主要政策手段。应加快筹划财政增量工具,稳定市场预期。可能的工具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普通国债、提前下发2023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等。经济下行和防疫使财政收支缺口扩大5000亿元以上,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度低于预算,财政收支压力加大。考虑到我国的财政支出和减税的乘数在1.25左右,为稳定2022年下半年经济,建议在扩大8000亿政策性银行贷款额度、提前下发2023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的基础上,再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用于对防疫、社保、就业、教育、基建等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力度,发行消费券,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3、货币政策要加力配合。相对物价和汇率,货币政策应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只要办好自己的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全球金融环境收紧和中美利差缩小并不会导致人民币贬值。国内需求收缩,通胀压力减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输入性和疫情供给冲击造成的,不能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来解决。货币政策需要为财政发力提供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降息降准仍有空间。要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财政贴息贷款。发放稳岗贷款,支持专精特新中小科技企业稳岗、扩招大学毕业生。
 
  4、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比拉动投资更能发挥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能,建议中央政府通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用于给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地区的居民给与生活补贴、在全国范围发放消费券,提高居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带动民间投资。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地区,要努力实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适度放宽专项债使用条件,提高专项债使用效率,探索金融创新为基础设施融资开辟新渠道,货币政策配合降低各种同基础设施投资相关的融资成本,力求把基建投资稳定在7%甚至以上。因城施策,加大对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通过“重点额度监管”提升预售资金使用的灵活性,让除去工程所需之外的超额资金能尽快回到开发企业,加快资金周转;对房地产监管政策实施逆周期调节,适度降低“三条红线”的条件和达标期限,保障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不出现断裂。
 
  5、稳就业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目标。要通过稳经济来稳市场主体、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稳就业进一步稳经济。“加大稳岗支持力度”,提高大型企业失业保险的稳岗返还比例、拓宽失业保险留工补助受益范围、给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按每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也可通过扩招的办法来减少就业的压力,建议今年扩大本科、职高招生150万人左右,推迟就业,努力实现失业率稳定在5.5%以内的目标内。
 
  6、稳定能源粮食物价。一是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内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做好农资保供稳价工作,以惠农政策、及时发放农资等专项补贴、支农信贷、提高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方式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释放煤炭先进产能,落实煤炭清洁生产再贷款,提升煤炭发电机组效率。落实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信贷支持,推动新能源发电设施建设。三是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找寻机会。中美两国如果能相互削减部分关税,有助于降低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