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范恒山: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详情

范恒山: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中国经济周刊 / 2024-01-15 16:58:27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长江经济带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庞大、区域地位显要,事关全国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强大合力推动下,长江经济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
 
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什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如何处理好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针对当下关注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长时间在国家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综合部门从事政策研究制定、重大战略规划编制等工作的范恒山近日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周刊》:为什么决策层特别强调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范恒山:长江经济带区域地位显要。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均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其区域发展地位举足轻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全国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长江经济带示范引领作用突出。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地区发展基础差异较大,现实需求和发展重点各不相同,能够为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示范。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挑战诸如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硬件联通与机制对接等具有典型性,这些问题的破解能够为全国提供有益的经验。
 
还要看到,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8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整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但取得的成效还不稳固,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存在不少突出困难和问题,需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动解决。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理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范恒山:所谓高质量发展,总体上说,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质量、结构、规模、效益、速度、安全相统一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品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及时得到满足;意味着产业基础稳固坚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重大经济关系趋向协调;意味着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消耗排放减少降低,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意味着经济活力强劲,发展后劲充足,增长保持稳健,规模不断扩大;还意味着涉及经济命脉的各个重大领域安全运行,风险可控。
 
对长江经济带来说,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继续把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
 
《中国经济周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但目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却面临一系列挑战,在您看来,最重要的挑战是什么?
 
范恒山:目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长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经济发展阶段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尚待进一步优化;城市群融合、协作不足;相关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在上述挑战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挑战还是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十分突出,但生态基础也非常脆弱。一个时期的粗放型发展,造成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功能的显著退化。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主基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近8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新展现。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不是单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或者说,不是为了舍弃发展而保护生态环境,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保护生态环境也不是一时之举,而是要持之以恒用力,树立牢固意识、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基础稳固、持续向好;保护环境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遏制粗放型发展,彻底摒弃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做法。而能够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有机统一、密切融合的基本选择是推进绿色发展。这也意味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特征与核心内容是绿色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理解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如何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范恒山:绿色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但基础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资源与环境,因而绿色发展的本质是产业的绿色发展或绿色化程度的提升。其主要任务是:其一,将一些非绿色产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改造转化为绿色低碳产业;其二,持续培育、不断壮大绿色产业。形象一点说,前者是要把乌烟瘴气转化为明月清风,后者是要将绿水青山打造成为金山银山。这就是说,产业的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的根本所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全面推进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并不容易,既存在主观因素的阻碍,也面对客观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方面看,现实的需求、行政区管理体制与政绩考核机制、地区之间的攀比、企业对盈利的追逐等形成的内外压力,容易使管理者、经营者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绿色转型因为在一个时期得不到足够的收益甚至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容易受到漠视甚至抵制;从客观方面看,绿色产业的转型和培育需要适宜的技术手段做支撑,而并非所有地区都具备支撑产业链绿色化拓展的科技创新能力。
 
亟须化解三大关键性瓶颈制约
 
《中国经济周刊》: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之路该怎么走?
 
范恒山: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化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系统思维化解一些关键性瓶颈制约,特别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既有约束又有激励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加快步入绿色轨道。要优化经济政策体系,探索运用绿色发展基金、定向或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差别价格、资源环境税等手段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要健全法规体系,严把产业准入关口,严格禁止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要建立绿色产业、产品与服务的认证制度,与国际接轨完善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循环经济形态等方面的标准;要加大奖惩力度,以产业发展为主体形成生态环境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利的运行机制;要改善政绩考核制度,把产业绿色化发展程度作为履职与晋升的重要标准,相应建立起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依托技术创新,加快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打造具有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推广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合理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禽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要加快钢铁、煤电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煤炭、火电、冶金、焦化、化工、有色等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要全面应用绿色低碳环保工艺和设备,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强化无纸化运作,实施电子化、数字化管理;要鼓励应用可降解包装,促进产品包装特别是速替包装减量化、循环化;要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进一步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三是推进地区合作。产业发展的“大而全”“小而全”必然导致产业发展的低端化,进而会形成产业品质的“高碳化”。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必须强化地区间的合作联动。要推动地区间水、土、气等的协同治理,为产业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特别是应注重基于上下游间生态联系、重要农产品区际间产销关系、短缺资源地区间的输出入关系等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要强化地区间产业发展的一体协同,依据比较优势合理布局产业门类,防止恶性竞争造成产业发展“饥不择食”而降低绿色准入门槛;要深化地区间科技攻关的协作联动,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体系,面向建立绿色化的产业体系开展务实高效的技术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不仅仅是对长江经济带的要求,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是不是也同样面临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的问题?
 
范恒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这也就意味着,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是对所有区域提出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必须基于全局与长远考量,勇于克服转型时期存在的利益损失和具体困难,形成思想上的自觉和行为上的主动。长江经济带区情复杂,发展基础与需求差异显著,各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走适应自身实际的具体道路。但无论地区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或水平,在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上都不能迟疑。在这方面,没有优惠或例外;在这方面,门槛要高、关口要严。产业绿色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内容,制约全局、决定未来。而一旦形成稳定持续的发展状态,其所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是人民舒适安全的幸福生活与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前景。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