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发展银发经济 详情

发展银发经济

《红旗文稿》 / 2025-08-29 12:40:38

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意义

  二、发展银发经济的重要意义
 
  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年人相关的经济活动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银发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必然选择。发展银发经济不仅是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还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银发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银发经济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显著特征。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既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坚实基础,发展银发经济可满足未来占总人口超过40%的老年人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的社会需求。发展银发经济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利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银发经济承载着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提振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多重功能。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展,银发经济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发展银发经济是提振消费和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年群体规模的扩大,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都在显著提升。进入新时代,领取养老金人数和养老金支出规模快速提高。2012年,我国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2.05亿人,占总人口的15.1%,养老金支出仅为1.67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2%。到2024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达3.2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提高到23.3%,养老金支出总额达7.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5.4%。同时,老年收入结构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企业年金领取人数51万人,领取金额仅为148亿元,2024年则分别提高到342万人和1090亿元。展望未来,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将不断完善,随着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范围的扩大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推广,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不容小觑。未来10年,1965—1975年出生的“婴儿潮”形成的“退休潮”将迎来高峰期,他们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消费观念较为开放,消费意愿更为明显,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追求,必将成为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银发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是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银发经济与培育新质生产力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发展银发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契机。银发经济既是短板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场景。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可推动银发经济创新发展,通过赋能银发经济,实现银发经济的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赋能银发经济,推动银发经济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银发经济产业链上,可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培育壮大新兴业态,推动银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
 
  发展银发经济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联合国预测显示,我国人口结构和人口规模的上述变化特征将持续到本世纪末。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人口老龄化不是暂时性的,而是趋势性的;不是非常态,而是新常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在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过程,而发展银发经济是与这个阶段相匹配的产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
 
  发展银发经济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必然选择。发展银发经济,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民生福祉。发展银发经济,能促进代际和谐,减轻家庭养老负担,释放家庭劳动力,让年轻人专注事业发展,促进代际之间资源合理分配与情感良性互动,尤其对失能老人及其家庭,能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发展银发经济,能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提供丰富且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从根本上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发展银发经济,能克服老年消费中经常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通过建立市场准入标准、完善监管体系等,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