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五五”时期的企业技术创新
《财经问题研究》 / 2025-06-16 14:40:54
引言
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支撑。一方面,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2020年的24 393.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3 357.1亿元,年均增长约9.96%,明显高于7%的年均增长目标,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R&D经费投入国家。从R&D经费投入强度来看,2021—2023年,中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43%、2.56%和2.65%,R&D经费投入强度与OECD国家的整体差距逐步缩小,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一定程度上,R&D经费投入强度的持续强劲增长成为中国创新活力有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有力保障。特别是,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来看,“十四五”时期,中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由2020年的6.01%提高至2023年的6.77%,为夯实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基座”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支持。另外,“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在国际三大检索工具(即《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和《科技会议录索引》)中,收录的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部分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实现从“追赶”转变为“跟跑”甚至“领跑”。特别是,中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与传统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逐步缩小,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海探测和深地探测等领域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更关键的是,“十四五”时期,中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与强化,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在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中,总部位于中国的企业数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并涌现了一大批高增长、重创新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成为推动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科技创新主体。
当前,中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面对“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要求,科学研判“十五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环境的整体变化及面临的突出问题,清晰定位中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全新方位,找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进而系统谋划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到“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问题的重要性,围绕“十五五”时期的环境研判、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导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与关键着力点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十五五”时期中国面临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脱钩断链”风险加大、产业新旧动能转化空间不足与根基不稳等现实挑战,科技创新战略导向转向基于“底线开放思维+全面自主创新”的全新创新引领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支撑和结构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重塑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座等。也有部分研究跳出科技创新的理论框架,转向整体改革视角,如曾铮和刘方认为,“十五五”时期,应通过重大改革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盘活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不难看出,围绕“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总体上聚焦于宏观层面,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鲜有研究清晰回答“十五五”时期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思路与关键路径。基于此,本文认为,“十五五”时期,中国要系统谋划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全新战略基点与战略路径需要重点立足企业这一关键主体,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线,科学研判“十五五”时期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机遇、外部挑战和国内环境,进而解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掣肘与堵点障碍,最终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着力方向。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