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成效与展望 详情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成效与展望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5-09-29 11:09:33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成为关键举措。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指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的印发,更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秉持稳步推进的策略。自2011年确立试点省市,到2013年试点省市启动碳交易,再到2017年全国碳市场正式扬帆起航,先试点、后全国的建设思路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共同发力。强制碳市场未来将管控全国70%以上的碳排放量,今年3月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使覆盖的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超60%。自愿碳市场也在积极发挥作用,通过抵消机制,助力强制碳市场内的重点排放企业优化履约方式。当前,两个市场协同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增加减排量、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潜力。
 
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果斐然。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2024年颁布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企业责任,规定了惩罚措施,筑牢了碳市场效能基石。企业层面,“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效益”的共识已普遍形成。减排难度大的企业可通过购买配额或碳减排指标降低生产经营冲击;减排难度小的企业则能因额外减排获得收益。
 
展望未来,全国碳市场建设仍有诸多工作亟待推进。在与国家碳排放“双控”衔接方面,需尽快构建能为全国70%的碳排放确权和定价的市场体系。在配额分配上,应尽快引入有偿分配,为政府管理引导碳价、提升市场运行效能提供支撑。同时,要强化对碳市场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的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在碳排放配额管理方面,需科学设定配额总量,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充分体现全国碳排放总体控制目标要求,考虑经济结构与增速变化趋势。碳排放核算体系也需持续完善,压实数据质量主体责任,优化核算方法,推广检测技术,提高核算准确度。碳定价机制的完善,要兼顾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政策调控,综合考虑国家碳减排目标、技术发展等因素。
 
全国碳市场建设是我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后续仍需在政策完善、市场机制优化、技术应用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以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