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国经济 > 我国首季经济强劲复苏 稳定和改善预期仍是关键 详情

我国首季经济强劲复苏 稳定和改善预期仍是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4-13 15:52:26

稳定和改善预期是宏观经济治理的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宏观金融政策将怎么走?应抓住哪些关键点进行精准施策?
 
石英华:在我看来,稳定和改善预期仍是政策出台和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2021年经济增长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循环需要从宏观微观方面打通堵点、断点。疫情冲击与体制层面、政策层面和经济运行层面的变化相叠加,公共风险水平明显上升,稳定预期、改善预期是宏观经济治理的关键。这需要改革与政策相结合来实现,政策能在短期内救急和改善预期,而改革则能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有利于长远发展。
 
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还须加快改革科研投入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速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产权等法律制度,延续针对小微企业的纾困救助政策,改善不同层次市场经济主体的预期。
 
加快推动户籍、社保制度改革。通过增加公共消费缩小消费差距,落实保就业,促进稳就业,促进居民收入预期的稳定。改善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预期。
 
进一步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加快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逐步提高中央政府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重。健全地方税体系,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保障地方政府基本的财政能力。稳定各级地方政府预期,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唐建伟:今年宏观政策要综合考虑疫后经济恢复和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政策“不急转弯”。
 
随着疫情影响消退,财政政策将逐渐回归正轨。2021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综合考虑了疫情逐渐转好和经济逐步恢复,仍然延续了积极财政政策基调。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将有大量新建设项目规划及实施,这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支持。2021年将稳定宏观杠杆率,重点将稳住企业部门杠杆和居民部门杠杆水平,这同样需要财政加大积极力度,特别是提升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以此来稳定企业和居民杠杆。
 
随着经济逐渐恢复,货币政策顺周期回归常态,“不急转弯”,仍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定向支持措施,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同时,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防范资产泡沫增长和金融风险。货币政策要做到精准滴灌,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且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考虑到疫情期间对小微企业发放的优惠贷款到期偿付压力,2021年将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必要时仍建议通过定向降准的方式来为小微企业和制造业提供定向的流动性支持。
 
刘向东:我认为,未来的宏观政策关键是要保持稳定性。对外,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为了对冲美国天量债务和流动性外溢的影响,需要适时及时优化调整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财政、货币、就业、消费、投资、产业、区域、城乡等宏观政策的有效组合,加快构建应对输入性通胀的长效机制,同时谨防房地产泡沫做大乃至破裂,管控好流入房地产的资金来源,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资产,增加实物等权益资产,短期降低美债等美元资产储备,谨防外部冲击触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内,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施策重点放在缓解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上来,在加快推进市场复苏的前提下,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堵点,抓紧摸清中小企业资产抵押状况,找准其经营性信用贷款难的症结,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无抵押信用贷款机制。充分利用经济向好的时间窗口,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发明人激励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对颠覆性技术的掌握和原创能力,加快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同时,统筹用好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对接国际规则标准,加快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鼓励中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熟悉掌握国际规则,运用好已签订的高标准贸易投资协定,增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比较优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