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钱勇:国企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 详情

钱勇:国企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09-01 11:34:05
原标题:国企要做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排头兵 
 
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型国企的需要,是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更是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国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践行创新发展新理念的排头兵,是实施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创新项目的骨干力量。因此,国企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确立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企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工作定力,主动加大科技创新工作魄力,增强科技创新工作动力,激发科技创新工作活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国家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努力赢得新发展格局优势。
 
着眼国企定位,坚持科技创新工作定力
 
国企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主要实施者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国企要着眼自身在国家的战略定位,以助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目标,积极跟踪热点、努力突破重点、认真攻克难点,始终保持科技创新工作定力。
 
一是紧紧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国企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及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等,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和战略需求等,重点在集成电路、网络通信、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方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产业带动性强、技术自主可控、在国际上并跑领跑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国家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发挥引领性作用。
 
二是紧紧围绕国家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制造业既是国家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构筑国家未来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国企要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培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家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三是紧紧围绕国内国外形势变化需求。国企要根据国内发展形势变化,科学分析和预测国际形势,针对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参与国际合作分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保护好稳定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四是紧紧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需求。国企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同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维护产业高质量安全发展。
 
着眼先进产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魄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国企的命根子。国企要着眼自身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先进产品开发工作,突出产品技术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敢于挑战风险、敢于加大投入、敢于面对竞争、敢于创新市场,加大科技创新工作的魄力。
 
一是敢于挑战科技创新风险。国企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大胆挑战风险、科学评估风险、积极应对风险,在科学的基础上选择科技创新的方向,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攻克技术难关、突破技术“瓶颈”,为研发先进产品扫除技术障碍。
 
二是敢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国企要放眼长远发展和未来产品,对经过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的科技创新方向、科技创新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等,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纳入经营业绩考核,集中智慧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集中力量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集中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研究,为研发先进产品奠定技术基础。
 
三是敢于面对科技创新竞争。国企要面对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大国际科技创新工作合作力度,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并购重组海外高技术企业或研发机构,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发挥科技创新高层次、大范围引领的作用,探寻新增长的动能,为研发先进产品储备技术力量。
 
四是敢于开发科技创新市场。国企要紧紧围绕着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在供给侧改革上做文章,争取产品差异化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引领市场需求,为研发先进产品赢得技术优势。
 
着眼自身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工作动力
 
国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国有资本,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等,都需要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支撑。国企要把自身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明确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依托科技创新工作推动创新型国际企业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工作动力。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国企要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步伐,依靠领先科技创造领先产业和领先产品等,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国企要强化标准引领,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争取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努力把优势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升为国际标准,加快打造知名品牌。
 
三是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型国际企业。国企要深入研判科技发展趋势,聚焦主责主业,明确科技创新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开展前瞻性技术布局工作,增加国企发展的科技元素,树立创新型国企形象,打造创新型国际企业。
 
四是依靠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地方发展。结合地方所需,发挥自身所长,寻求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合作机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地方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着眼科研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工作活力
 
深化科技改革是激发科技创新工作活力的重要途径。国企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办法,但是也存在一些日积月累的顽疾和诟病,影响和制约了科技创新工作活力。国企要加快和深化科研改革,突破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难点,激发科技创新工作活力。
 
一是深化科技创新,形成创新驱动的内涵式成长模式。国企要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和完善国企经营者的考核制度、评价制度与薪酬制度等,加大自主创新激励力度。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创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空间,营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环境。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方法,解除对科研人员人、财、物等方面束缚,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引入市场化和创新基因,发挥科研人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大技术创新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开展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建立考核与评价工作管理体系,形成国企技术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内部各创新主体协同发展。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国企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吸收来自政府补贴、银行和风险基金等渠道科技研发扶持资金,以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市场化和效益化。构建“分层分类”研发资金配置体系,合理布局研发经费投入方向,以市场为导向解决创新主体动力问题,建立科研与产业相互依托、合作共赢的格局。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主体的融通创新,积极与民营企业合作,充分挖掘各方潜力、发挥各方优势,促进资源效用最大化。
 
三是加强市场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企要提高科技创新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率,实现投资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健全科学系统的科技创新成果评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技术的评估、许可、转让、分配等管理制度和办法。采取计划引导、组织协调、资金支持等形式,扶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强与科研院校联合,找准国企科研院所产业引领建设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的结合点,提升产学研用能力。实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增加可转化科技成果供给。
 
四是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国企要选好用好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工匠”和高层次科学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改革聘任制度、选拔制度、薪酬制度、激励制度,营造吸引国际化人才、高端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研究环节的特性和科技人员的特点,分别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制定有利于科研人员发展的评价办法和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办法。建立合理的创新回报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采用技术成果加股权、期权分配等方式参与分配改革。加大对本土人才的优选和培养力度,尤其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育本土人才。
 
五是挖掘资本市场潜能,推动科技成果效益化。国企把科技创新工作和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吸引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目光,抢抓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工作风起云涌的战略机遇期,主动对接资本市场,以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成果迅速市场化、产品化和效益化。
 
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型国企的需要,是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更是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
 
(作者系中国商飞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发展规划部部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