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辜胜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现五大转变 详情

辜胜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现五大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11-25 14:47:17
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在畅通、重在安全 
——访全国政协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
 
日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最新的重大指导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定要深刻理解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形势,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次变革,认识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力点。辜胜阻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在畅通、重在安全。
 
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次变革
 
中国经济时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重大发展指导思想,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
 
辜胜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对发展问题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是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为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战略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伟大成果。新发展格局具有三层逻辑。
 
一是有内有外。“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不是对外脱钩,不是人为割裂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更不是“闭关锁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
 
二是以内为主。“双循环”不是等量齐观的,要以内为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要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调动市场主体活力,调整需求结构,激发有效需求。畅通国内循环,要“以我为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实现稳健的国内大循环打造经济运行的“稳定器”,以国内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国际变化的不确定性。国内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而是要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
 
三是内外联动。内循环和外循环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犹如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避免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应对外部风险和冲击时的韧性与定力,从而为国际大循环提供稳定“锚”。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以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推动国内循环升级。
 
中国经济时报:新发展格局的“新意”和“深意”体现在何处?
 
辜胜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现五大转变。一是从出口导向、被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转向基于内需、主动选择经济全球化,更好掌握对外开放主动权;二是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三是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到统筹发展与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四是从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人口数量红利到更多依靠人才及人力资源红利,建设人才强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五是从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向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以打通要素市场为主的改革。与这些转变相联系,需要从五个方面理解和认识新发展格局的“新意”和“深意”。
 
一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风险增加,内需是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确定性所在。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也是新一轮再生产的起点。超大规模市场是联通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优势。只有扩大内需、不断激发消费潜能和推动消费升级,才能利用超大规模市场来形成战略竞争力,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既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是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具备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循环体系,首先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在技术上我们要能够“站得住”,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关键产品要有较强的掌控能力。我们既要有“0-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又要有“1-100”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要改变以要素-投资为主的驱动发展模式,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未来五年将基础研究投入占比由5%提高到15%左右的水平,并逐步提高。
 
三是以安全发展为底线思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如果安全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不仅会让当下的发展进程受制于人,使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明朗,也不利于巩固过去的发展成果。“双循环”强调“双”,蕴含了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底线思维和备胎思维。大国经济崛起需要构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的经济体系。近期的安全问题是全球化面临“逆流”,由于鼓吹断供和脱钩所引起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安全问题,而远期的内循环安全则应该高度重视超低生育率引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两件大事,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互为条件、彼此支撑。
 
四是以人才及人力资源红利为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口是“双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首要动力来自庞大的人口数量红利,2035年,我国将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样来自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是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此,迫切需要从依赖人口数量红利转向依靠人才及人力资源红利。人口数量和质量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是促进“双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端科研人才。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对劳动人口技能持续提升的赋能作用,增强人才供给规模与结构对新发展格局需求的适应性。
 
五是以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为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底层活力良性契合,是过去40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密码。“双循环”意味着国民经济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要畅通起来,需要以高标准的市场体系为保障。新发展格局一定要继续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实现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循环,激发内循环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数字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共同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