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刘元春: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 详情

刘元春: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

中国经济时报 / 2022-07-20 11:09: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科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研判我国经济发展未来走势,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明确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十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不断加深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立足大局,把握规律,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也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在过去十年里,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实现新的提升,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接近了高收入国家门槛,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取得了重大进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入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不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同时,由于面临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放缓,但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针对以上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一论述科学回答了对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和怎么干的问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我国有能力、有信心攻坚克难,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论断是基于对国际国内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认识而作出的。从全球来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处于第六轮经济长波的下降波,世界经济下行给中国经济造成的传导压力不可忽视;从国内来看,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投资驱动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迅速攀升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比较粗放,对于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都比较严重,且相对依赖人口红利和国际市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这种增长模式本身并不具备长期的可持续性,国际上其他高速增长经济体在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也都会经历经济减速换挡的过程。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深刻认识,不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更加追求质量;正视过去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一系列问题,注重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动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从9个方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包括消费需求多样化,投资机会大量涌现,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以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市场竞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亟待形成,化解各类风险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化解产能过剩、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必须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把握好经济规律,推动我国经济
 
  由新常态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全面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但是这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经济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实事求是,应势而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奇迹。截至2021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总量已经超过4亿人,形成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0.29亿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13.6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
 
  坚持新发展理念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思想指导,指明了方向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平衡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和市场深度融合,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和能力;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去产能迈出坚定步伐,无效和低端供给切实减少,产能过剩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产能利用率回升。去杠杆稳步推进,总杠杆率上升速度得以放缓,企业杠杆率趋于下降。降成本取得重大成果,企业税费负担整体下降。补短板力度进一步加大,水利与交通等基础设施、高端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科学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认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立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标志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状况的客观实际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日益凸显,从而制约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生活需要的实现。这就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不断创新改革举措,努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一系列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在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此外,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治理效能。
 
  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
 
  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决胜脱贫攻坚之后,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过去十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对以往各种政策构想和战略思维所进行的全面提升和综合。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在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新台阶。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客观实际,完善战略决策机制,以战略高度擘画我国经济发展新蓝图。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2021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再次证明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巨大政治优势。因此,需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持之以恒加以推进,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就是要明确当下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需要准确把握内外部环境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贯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事关我国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明确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动力、方式和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战略抉择。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分配问题是共同富裕战略的重中之重,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尤其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全体人民。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我国以最快时间、最小代价控制住了疫情,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很多国家经济发展普遍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我国不仅很好地控制住了疫情,也稳住了经济。2020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我国经济逆势而上、破浪前行,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一成就的取得,不仅证明了我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都保持了全球领先,还彰显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了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的目标,向世界展现了大国担当。
 
  深刻认识把握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维护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也指出了如果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资本这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有可能成为约束社会进步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我们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在完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伟大理论的科学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结合新的发展实践所形成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为我国过去十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使得我国能够成功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然,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在不断上升,面临的风险、挑战也不断增多,但是我国经济仍然展现出了足够的韧性和动力,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坚决捍卫国家利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沉着应对,经济发展始终朝着稳中向好的方向迈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