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万劲波:以科技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详情

万劲波:以科技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网 / 2022-10-31 19:54:26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可以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定位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在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环境,如何通过科技现代化保障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更为突出迫切。为此光明网采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在您看来,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科技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万劲波: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是对现代化建设方方面面的要求;不只是对相对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对所有地区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供给、需求,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资源配置、投入产出、投资贸易、国内国际双循环都应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涉及领域广、环节多、标准高,这对科技、教育、人才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更是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第二项重大任务进行一体化部署安排,部署科技创新工作时,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目标牵引;部署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力支撑。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回顾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历程,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同时也是推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十年来,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我国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从要素驱动、效率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562万人年。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放到十二项重大任务之首。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前沿科技、未来产业、高质量教育和人才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继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对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改革释放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深海深地探测、氢能与储能、空天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加强前瞻部署,持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四个面向”,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问:您能不能举例说说我国是如何推进科技现代化的?在科技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
 
  万劲波:现代化既是目标,也是过程。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战略支撑。我国从建国初期提出“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再到新时代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现代化一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创新投入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战略高技术实现跨越发展,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获得新突破,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民生、国防等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得到激发。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2022年上升至第11位,为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随着科技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重要领域接近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前沿。通过持续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部分“卡脖子”问题会迎刃而解,如盾构机从无到有,占据全球2/3市场;高铁建设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逐步形成。随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加强,更多前沿方向将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新的“卡脖子”问题还会凸显。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创新自信,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充分用好“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坚定不移走好“五个必由之路”,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坚持不懈做强做优做大科技实力、经济实力,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强化人才引领驱动,形成人才竞争新优势
 
  问: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科技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我们应当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推进科技现代化呢?
 
  万劲波: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教育是人才的供给侧,人才是科技的供给侧,科技是经济的供给侧,三者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1995年,党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2年,党中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12年,党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战略”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定位和优先地位,通过统筹部署、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以教育科技人才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打通从教育强、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进而到经济强、国家强的高质量发展通道。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前瞻部署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试图抢占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先机,都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重点,努力加快打造教育、科技、人才竞争新优势。十年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更好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等系列强国建设。全方位谋划战略科技力量与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光明网李彬、李澍采访整理)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