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高培勇:我国经济恢复工作的四个发力点 详情

高培勇:我国经济恢复工作的四个发力点

2023-12-31 19:44:05
2023年12月23日-24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3年会(第十届)于深圳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以“新发展格局下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业界领袖展开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CWM50学术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出席大会并发表题为《我国经济恢复工作的四个发力点》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高培勇演讲全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首要任务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
 
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谋划金融高质量发展,谋划服务实体经济,我们的工作重点应当首先放在推动经济恢复上。近一年以来的经济恢复进程一再地提醒我们,经济恢复是一个需要耐心、需要实打实把一件件事情办好、落实、落地的长期过程。
 
展望2024年,当我们围绕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而谋划推动经济恢复工作具体部署的时候,一个异常重要而关键的方面,就是紧密结合当下经济恢复进程的新特点、新要求,自觉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最新战略部署,找准推动经济恢复工作的着力点和着重点。
 
就经济恢复工作的着力点和着重点而言,每个人都会从各自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和各自作出的分析判断出发,而拿出各自不同的清单。不过,将各个方面的清单放在一起过滤整合,可能会有如下几个方面共识。
 
第一,要把发力点放在经营主体上。
 
第一,众所周知,经济恢复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事关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当在其列。但是,力量终归有大小之别或主角和配角之分,首当其冲的行为主体是哪一类?今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由此提出的问题是,谁是经营主体?
 
按照2021年8月24日发布,2022年3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解释,所谓经营主体,就是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市场主体。注意到经营主体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覆盖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经济单元以及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我们可以发现,经营主体实系我国经济发展根基的代名词。
 
再注意到迄今我国所拥有的经营主体的数量已经高达1.81亿户,他们既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也可以发现,经营主体实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
 
经济发展的根基既然在于经营主体,推动经济恢复进程,当然首先是推动经营主体恢复进程。经济发展的动力既然在于经营主体,那么,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当然也首先是推动经营主体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只要各类的经营主体能够在当前的各种冲击、压力面前挺住,只要能够帮助经营主体把暂时的难关度过去,只要经营主体能够展现活力,继而带动就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我国经济的运行就能够重归正常轨道。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就有充分的保障和足够的力量。
 
在当下的中国,加快经济的恢复进程,最可依靠的力量、最需要依靠的力量、最为重要的力量,就是经营主体。经营主体是推动经济恢复进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这是其一。
 
第二,要牵好“强信心、稳预期”这一“牛鼻子”。
 
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挑战。如果说矛盾终有主次之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别,本着牵“牛鼻子”的原则,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究竟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7日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上的讲话中,除了讲到经营主体之外,还特别提到要“强信心、稳预期”。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了“三稳”,这次的“三稳”和以往提到的“三稳”有所不同。“老三稳”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三稳”有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用“稳预期”替代了“稳物价”。第二个变化,“稳预期”跨越“稳增长、稳就业”,而放在最前面。现在提到“新三稳”,排序是“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信心问题、预期问题是当下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主要方面。
 
近一年以来的波浪式发展、曲折性前进的经济恢复进程,也一再地凸显一个基本事实:我们面临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在发生变化。这三重压力之间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三者之间是有着其内在的逻辑的。其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具牵“牛鼻子”的压力是预期转弱。具体讲,由于预期转弱而不能或不敢如以往那般消费,由于预期转弱而不能或不敢如以往那般投资,从而需求趋向于收缩,供给遭遇了冲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轮主要导因于预期转弱的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
 
这一内在的逻辑关系告诉我们,并一再地提醒我们,强信心、稳预期是推动经济恢复进程的“牛鼻子”,我们要牵“牛鼻子”而不是牵“牛尾巴”或者牛的其他别的什么部位。只有居民和企业的信心增强了,预期稳定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问题才可随之减轻,源自需求和供给两翼的矛盾和问题才可能随之化解。我理解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的重要指示精神所强调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要牵好“强信心、稳预期”这一当下经济恢复工作的“牛鼻子”,把强信心、稳预期作为当务之急来抓。而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条件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第三,要把握好“精准有力”这一宏观调控的核心和灵魂。
 
经济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经济恢复进程当然更离不开宏观调控。但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宏观调控不同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宏观调控,当下经济恢复进程中的宏观调控也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经历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宏观调控。由此而提出的问题是,当下我们最需要的宏观调控该是什么样子的。今年的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在讨论上半年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
 
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由上面的这些具体的表述可以看出,一个“精准”,一个“有力”,是宏观调控的核心和灵魂。也可以认为“精准有力”的调控是党中央对经济恢复进程当中的宏观调控操作提出的明确要求。
 
“精准有力”意在突显当下经济恢复进程当中面临的困难挑战的复杂性,旨在强调当下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旨在为扩张性宏观政策的操作设置约束条件。因此,提出精准有力调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考量,就在于要瞄准调控的质量和效益,在仔细区分病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分别用药,确保对症下药。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用在刀刃上,精准配置在经济恢复进程的着力点和着重点上。
 
这意味着,精准有力的调控是当下经济恢复进程中最需要的宏观调控,是打好当前经济恢复这一硬仗的“关键一招”。总书记曾经讲过:“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如何做到精准有力,确保宏观调控精准有力,是我们在推动经济恢复进程当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力点。
 
第四,把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经济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的塑造。当下经济的恢复进程显然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的经济恢复,而是要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结合起来,以新动能、新优势的塑造来支撑和驱动经济恢复。
 
今年的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并且强调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应当看到,面对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且叠加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培育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必须在经济恢复进程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作为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它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生产力要素全新质态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是推动经济恢复进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需看到,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专门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面对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原创成果偏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等诸多方面的短板和弱项,当下的中国经济恢复进程也好,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运行也罢,其态势和成效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尽快破解在重要关键领域的“卡脖子”困境,能否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数据时代更具融合性且更体现新内涵的新质生产力。就此而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是契合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以认为,当我们论及当下的经济恢复进程时,必须指出它并非一般意义的经济恢复进程,其目标绝非简单的回到2019年或者疫情之前,而是一场将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与经济恢复进程融为一体,在经济恢复进程中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的全新探索。这也是一场围绕加快新质生产力,赋予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全新探索。

来源: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