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要调整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 黄奇帆回应!
黄奇帆 / 2020-09-14 11:47:02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通过视频参加2020中国母基金峰会暨第二届鹭江论坛。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战略。结合这个大战略,我就谈一点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自198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沿海“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和外资持续涌入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以大进大出为特征、以外循环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之所以形成了这样一个特定的增长模式,主要是因为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外资的引入以及欧美等国家的需求拉动。
这一模式在中国加入WTO后被进一步加强, 到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达64%, 客观上推动着中国工业经济高歌猛进:
中国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于2011年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是美国的126%),成为全球第一;
于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这种外循环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一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市场增长放慢甚至萎缩渐成趋势。外需断崖式下跌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二是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逐步加剧。
三是劳动力增长出现拐点。
四是煤电油气运等要素成本也随着大进大出而逐步抬高。
五是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比以前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重视防污治污,原来发展经济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难以为继了。
总之,这些因素加起来对外循环拉动的经济模式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略。从供给侧下手,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力图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在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措施的作用下,从市场主体的培育到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营商环境的改善到创新动能的激发,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持续释放,以供给结构动态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特征的内循环体系逐步成型。201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4%下降为32%, 最终消
费对GDP的贡献接近60%。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内循环为主的思路不是突然提出来的,而是党中央早在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在酝酿了。如今,在新冠疫情深刻冲击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一些国家不负责任的“甩锅”“脱钩”的背景下,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顺势而为的战略举措,更是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本文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2020中国母基金峰会暨第二届鹭江论坛上的发言!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