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经济顾问 > 找准着力点发展未来产业 详情

找准着力点发展未来产业

经济日报 / 2025-05-23 14:22:40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日前召开扩大会议提出,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如何更好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当前正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有望对国民经济形成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放眼世界,主要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强对未来产业布局,期望赢得全球产业竞争先机。对我国而言,未来产业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关乎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地。近年来,我国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的速度,收获了不少亮点。DeepSeek的完全开源策略不仅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还促进了AI开发者社区的协作生态。不少省份也积极行动,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江苏省依靠自身良好的产业生态,“平地起高楼”,坚持高质量发展生物制造、商业航天、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北京市一直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立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等多个未来产业,吸引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入局。
 
去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按照这个意见,各地方政府立足于本土科创资源与产业链优势,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以京沪深为代表的前沿城市,相继推出未来产业的专项规划、扶持政策及行动指南,将未来产业布局纳入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框架。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市作为先行示范区,自2013年起就启动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经过多年深耕,这些早期布局的领域已有不少蜕变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未来产业培育呈现出可喜势头,发展前景良好。不过,一些地方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如前期谋划缺乏系统、支持政策不够精准等问题。基于此,可重点围绕多方面发力。
 
找准科技创新着力点。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其中,基础研究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对于支撑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力度,持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可以稳固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补好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短板;另一方面,由于未来产业有一定不确定性,必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广大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此外,还要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等金融资源,更多服务未来产业发展。
 
支持各地区因地制宜实施创新。鼓励科技创新领先、产业基础良好的经济大省与大城市,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大型科研机构、重大科学设施等科技与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扮演“开拓者”“试验田”角色,“无中生有”开辟新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对于我国科技资源禀赋较为欠缺的中西部地区而言,依托其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应用场景“有中育新”,聚焦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实现投小、投早、投未来,甄别有潜力、有前景的科研成果、创业项目,提高未来产业创业孵化能力和投融资效率。
 
发挥企业生力军作用。国有企业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投资机制等方式,走在未来产业发展前列。打通各类堵点卡点,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形成支持民企大胆闯、大胆试的发展氛围。鼓励龙头企业开拓未来产业前沿领域,打造出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领军企业。积极引导未来产业中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助其成为世界一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产业需求引领产教融合,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导师制,通过科技企业、研发机构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熟悉前沿技术、能够快速上手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储备工程师力量。作者:连俊华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