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消费的战略地位
《红旗文稿》 / 2025-08-29 12:36:11
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复杂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彰显了消费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基础性地位,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了根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把握消费的重要作用、战略地位和意义,需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进行全面理解与系统深化。
一、从理论逻辑看,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核心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高度阐明了消费在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价值。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其传导效应贯穿于国民经济循环的全过程,是激活发展动能、稳定发展预期、保障经济安全的关键环节,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离不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有机衔接与高效运转,而消费作为这一循环的终点与新的起点的统一体,对整个国民经济循环具有决定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消费扩容带来的市场需求扩张,能够有效牵引生产规模的扩大。当消费者对某类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时,企业会相应扩大生产,进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正向循环。例如,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动力电池、汽车芯片等产业链产能扩张和技术创新,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同时,消费需求的变化也会倒逼分配结构优化,企业为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需要提高生产效率,这会带动劳动者收入提升,而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又会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消费提质体现为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品质的提升,带动高端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例如,智能家居消费的兴起推动了传统家电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健康消费的升级带动了生物医药、康养产业的创新突破。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更契合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使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高效。
消费是衔接宏观政策与微观感受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消费与群众生活最密切,是感知经济温度最直接的“晴雨表”。宏观经济数据的增长,最终需要通过居民消费来体现。如果经济增长不能转化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可及性的提升,就难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成果。反之,当消费市场活跃,居民能够便捷地购买到高品质商品、享受到优质服务,且消费价格合理、消费环境安全时,群众就能直观感受到经济的活力与潜力。因此,通过扩大消费让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能够增强群众对发展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消费也是提振信心的有效途径,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等举措,不仅短期内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更能在中长期提振居民预期和信心,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效果。
消费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坚实基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导致外需波动加剧,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潜在风险。在这一背景下,消费作为内需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种优势是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减少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从数据来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39.1万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这样的增长规模和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即使外部需求出现波动,国内消费市场也能吸纳相当一部分产能,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确保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生韧性和抗击风险能力。同时,庞大的消费需求还能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向我国集聚,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更有利地位,进一步增强经济安全保障能力。例如,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规模优势,吸引了众多国际汽车企业将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设在中国,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的重要枢纽,这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也增强了应对外部供应链中断风险的能力。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