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双碳 > 碳足迹管理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详情

碳足迹管理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学习时报 / 2024-05-22 15:18:31
“碳足迹”是记录产品、个人、组织或者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数据,是衡量企业和地区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绿色贸易流通的重要参数。近年来,我国节能降碳向全过程管理和全流程覆盖拓展,出台系列政策加快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碳足迹管理,从生产侧来看,有助于全面系统掌握产品全周期各环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降碳,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从消费侧来看,有助于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碳排放数据,为推进碳普惠、激励绿色消费提供应用场景。同时,也可形成绿色低碳生产和消费闭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进而有利于打破一些国家以碳足迹设置的新型贸易壁垒,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摸清碳家底,以“算得清”支撑“减得明”。碳足迹核算是碳足迹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碳排放核算核查标准还未健全,核算方法尚未统一,不同标准规范导致核算范围、数据收集方式和排放因子各不相同,产品核算结果差异较大。如一些网站虽然提供了专门的碳足迹计算器,只要输入一定的数据,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碳足迹,但因为计算标准不统一,导致计算结果不尽相同,甚至偏差很大,不能精准识别、核验碳排放情况。可见,碳足迹统计核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主体参与、多维度评价。由此,解决碳排放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问题,需要制定统一的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明确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完善碳排放数据计量、收集、监测、分析体系,并加强与国际相关方的沟通对接,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核算规则衔接互认。同时,仍需要组织有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发布针对不同行业的详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指南、产品核算细则,制定行业碳排放报告技术规范,以“算清楚”支撑“减明白”。
 
建设数据库,以“数智化”实现“精准化”。碳足迹,是产品从资源开采、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处理处置等全流程全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要有数据支撑,数据基础不牢,就无法完成碳足迹的核算分析管理。因此,搭建数据底座获取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建立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和细分领域背景数据库是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完善碳足迹管理数字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融入企业的产、运、储、销、用各环节,实现从原料到产品全过程智能监测,持续提升数据监测、采集、存储、核算、校验的可靠性、即时性及规范性,形成全生命周期可测量、可查询、可追溯、可验证的数据来源。其次,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深入剖析和拆解产品数字业务流程,精准抓取企业行为轨迹和运营信息,借助科学的低碳数字信息测算方法,获取单元过程数据,提升数据质量,建成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破除一些国家的“数据霸权”,增强我国在国际碳足迹管理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最后,建立完善的碳足迹数据共享机制,推动企业更加准确核算产品碳足迹和价值链碳排放,查找生产和流通中的碳排放管理薄弱环节,精准识别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减排潜力,推动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
 
完善碳标识,以“看得到”推动“降得好”。在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相关背景数据库的坚实基础之上,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一方面,通过明确直观地标注碳足迹信息,以标签的形式量化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数据,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低碳产品选择和企业节能降碳决定,鼓励引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同时,根据碳标识认证链条长、范围广特点,仍然需要研究制定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从而明确认证的流程和管理要求以及碳标识的适用范围和样式。此外,也需要支持第三方碳足迹认证服务机构为行业企业提供科学、严谨和规范的专业化服务,推动我国第三方检测机构评定资格获取与国际互认。另一方面,为保证认证工作的有序开展,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相关职业培训,提升认证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加强行业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入信用惩戒机制,打击在碳足迹标识认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标识的真实可信。同时,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并利用碳标识进行商业推广,在其产品包装、商业广告等使用经过认证的碳标识。此外,还要加强对碳标识的宣传引导,有序推进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的应用,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的产品,使绿色低碳理念和行动从消费端向生产端传导。
 
扩展碳交易,以“市场化”促进“低碳化”。碳足迹管理离不开市场化、社会化力量的支撑。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推进碳足迹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拓展,激励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更多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一是强化统筹,适时将碳足迹管理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以及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和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力度。二是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以产品碳足迹为导向的企业绿色低碳水平评价制度,支持银行、资管、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将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企业信贷、融资和保险等的重要采信依据。三是建立以碳足迹为底层支撑的个人和企业碳账户,作为个人和企业自身创造形成的碳资产,并以此参与碳普惠平台和碳交易机制,推动碳足迹切实运用到各个领域。四是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除现已进入碳市场的电力行业外,继续扩大行业纳入范围,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在碳足迹管理的基础上有规划地实施降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作者:朱艳鑫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