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全球环境治理难题
学习时报 / 2025-06-13 10:32:16
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战略作为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来看,中国用实际行动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中国言必信、行必果,是气候治理的行动派,克服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困难,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2013—2023年,中国煤炭消费比重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累计提高7.7个百分点。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电力供应体系,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丰富了全球供给,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在20个“爱知目标”中,中国在设立陆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等3个目标进展超越预期,13个目标取得关键性进展,4个目标取得阶段性成绩,执行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荒漠化防治方面,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奖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我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维护者。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借助“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持续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开展能力建设培训等方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截至2024年10月,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53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近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累计实施300多期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能力建设项目,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人次培训名额。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切,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应正视其历史责任,率先行动大幅减排,并切实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超80个国家受益;宣布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期间宣布首批支持9个小额项目,为6大洲15个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无偿资助,目前正在开展第二批项目的遴选工作。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开拓“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蒙古、中亚、非洲等地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与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和经验。
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推动者”。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国积极引领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通过领导人气候外交增强全球气候治理凝聚力,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推动达成并率先签署《巴黎协定》,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之路蒙上阴影之时,中国则表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和行动一以贯之的态度,坚定不移维护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为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强大动力。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中国协调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和立场,引领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蒙框架”)等一揽子务实平衡且具变革性的决定,历史性地确定了“3030”目标,决定设立“昆蒙框架”基金,并纳入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的落地路径,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为凝聚落实“昆蒙框架”共识,联合相关缔约方、国际组织牵头发起“昆蒙框架”实施倡议,截至2024年10月,已得到26个缔约方及相关国际组织响应。COP16期间,中国针对《生物多样性公约》资金机制提出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方案,推动南北双方达成一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曾表示,中国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表现是“非凡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续坚韧努力。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环境治理中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困境,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破解时代难题,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作者:俞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