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艳林:治理内卷竞争 重点要规范政府行为
腾讯财经 / 2025-09-10 10:44:40
对于涉及“反内卷”、去产能的一系列新论断、新提法,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在接受腾讯新闻采访时表示,和过往周期中的去产能相比,虽然都是解决供给侧问题,但这一轮的调整有很大的不同,这次去产能面临不同的宏观背景,在措施方面不仅涉及企业,而且还包括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也不仅仅只针对供给侧减产能,而是要区分不同行业精准施策,既需要供给侧的调整,也需要全方位扩大内需。
内卷成因:内需不足,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去年以来,中央会议多次提到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等。实际上,在2015年供给侧改革时,强调钢铁、水泥、煤炭等传统行业的去产能。
“内卷”一词最初源于网络流行语,近期多被用于描述行业发展中以竞相压价、低价比拼为主要特征的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现象。“内卷式”竞争本质上属于恶性竞争。
不能简单地将治理“内卷式”竞争和此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比。虽然二者都是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一是宏观背景不同。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是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不认为我国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内需不足,总量不平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结构性矛盾并不居主要地位,只存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二是涵盖行业不同。2015年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补”,侧重于传统行业,主要包括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化工等去产能,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旨在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而这一次主要针对光伏、锂电、新能源车等新兴行业,主要注重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推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是政策举措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采用行政命令手段,如强制关停、指标置换等,主要通过严禁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进行产能压降,行政手段主导,部委牵头先后出台钢铁、煤炭、建材、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的纾困方案。而这次整治“内卷式”竞争,政策举措重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加注重市场化、法治化、公平竞争,采取公平竞争审查等法规手段,强化行业标准引领,以及行业自律等方式,不会采取简单的产能退出等方式推进。
近年的内卷在一些新兴、先进行业也存在,比如新能源、光伏等领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在《深层次改革》一书第六章中进行了深入分析。
总的来讲,“内卷”是“产能过剩”的一个新说法,也许是一个更形象、更直观的表述。其实,我更倾向于使用经济学上通用的“产能过剩”这个词。我认为,理解“产能过剩”或“内卷”,是理解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
产能过剩本来更多是周期性的,在周期谷底时呈现产能利用率偏低,产能利用率应该能够随着经济的波动而自我调节。但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现象并不单纯是经济周期现象。显然,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反复性,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周期调节要复杂得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和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就新能源、光伏等新兴领域的“内卷”来说,归结起来,具体原因主要有:
一是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本应由企业自行根据市场情况和市场预期进行判断决定的产能升级,变成了由政府政策要求的计划,而且大家“齐步走”,“我这里不过多,不过剩”的说法,就是这种体制的真实写照。
二是地方政府行为失范。在推动新兴产业产能增加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下的产能过剩,本质上是非市场化资源配置导致的。比如,有的地方政府通过提供各种税收优惠,设立引导基金等方式吸引新兴产业和企业投资;有些地方政府追逐少数时髦的“高技术”产业。
三是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金融机构不合理的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也是重要原因。近几年货币政策较松,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都紧盯新兴产业,一些新兴行业企业非常容易从市场融资,在强大资本加持下纷纷扩张产能。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9-2022 年,光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使用IPO、定增、可转债等方式的募资规模逐年扩张,四年翻了近 4 倍。
四是企业微观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本来是正常现象,供给和需求总是在动态过程中,由价格等进行调节,最终达到平衡。那么,现在的“产能过剩”这么严重,市场调节为什么不起作用呢?主要是我国普遍存在市场退出障碍,面临破产难、重组难,市场出清机制不起作用。
所以,部分新兴产业(如光伏、新能源汽车)因重复建设,供给远超需求,不少企业被迫降价清库存。当然,这里面也有由于技术迭代加快,而出现的产品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而出现的低价竞争。
近年来,我国物价整体表现较为低迷,2025年7月CPI同比持平,连续28个月在0%附近波动,且两年多来CPI绝大部分时间低于0.5%;2025年7月PPI同比下降3.6%,连续34个月负增长,工业品通缩压力显著。
这种价格低迷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营收和利润,也对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造成了不利影响。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3.3%,今年1-7月仍是下降1.7%,采矿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利润降幅明显,光伏、汽车等行业头部企业普遍亏损。同时,资产价格下行(尤其房产)加剧财富缩水效应,还使实际债务负担加重,增加债务危机风险,政府的税收和财力也受到冲击。
物价低迷是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综合反映,造成物价低迷的原因,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居民收入预期不乐观以及部分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
首先是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对上下游产业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PPI和CPI下行。2021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连续三年为负,对上游钢铁、水泥等PPI价格及下游(家电、家具)CPI价格造成严重拖累。
其次,居民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加上居民在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上的缩水,导致了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不足。
第三,新能源、光伏等新兴产业因技术迭代过快与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也加剧了物价的低迷。如2024年主要光伏产品持续“量增价减”,多晶硅、组件价格分别下降39.5%、29.7%,汽车行业也大打“价格战”,新能源汽车零售价格下跌6.5%。
此外,外部环境恶化也是因素之一。比如美国加征关税导致出口行业(如钢制家电)被迫转内销,加剧国内供需失衡。
从宏观来看,消费需求不振是企业低价竞争重要原因,二者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特别是对由于内需收缩而出现的传统行业的低价竞争,而不是相反;不能倒果为因,否则,就无法真正对症下药。
治理内卷式竞争,根本的还是要全方位扩大内需,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扩大政府主导的投资需求、适时降准降息、增强消费拉动作用、推进过剩产能出清与结构升级、稳外贸等措施。
免责声明: 1. 本文转自网络/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参考,非商业用途。 2..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经济形势报告网]无关。内容真实性、准确性未经核实,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3.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第一时间通过[邮箱/电话]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4. 转载时禁止篡改内容或用于违法用途。5.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经济形势报告网]所有。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